起源

Charity stamps
慈善紀念票
一百多年前,在丹麥有個悲天憫人的老郵差,目睹當時有那麼多社會地位、經濟地位弱勢 者,罹患結核病,卻無力就醫、療養、暗自憂傷。在西元1904年的聖誕節晚上,他正在清理一大堆聖誕節郵件時,突然放下工作,出神凝思,他想:「趁著大家興高采烈慶祝聖誕節, 互寄聖誕卡的時候,假使每一張聖誕卡信封,都附貼一張與郵票大小的貼紙,而每張貼紙酌收一點錢,一定可以累積一筆收入,作為社會地位、經濟地位弱勢者,而罹患結核病時,醫治、療養的經費」。

他這個巧思、意見,獲得郵政當局的贊同、也獲得國王的支持。於是這枚被稱為「聖誕郵票」的小小貼紙,在丹麥創印、發行,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、義購。嗣後,每年按期印製、發行,造福不計其數的結核病患者。

這件事,影響了世界許多國家,都相繼仿傚採用,繼而沿革更名為「防癆慈善紀念票」,每年發行、義賣,籌募防癆基金。老郵差悲天憫人的巧思,在防癆史上,至今尚在散發光輝,造福人群。

中華民國防癆協會,冊列世界抗癆暨肺疾聯盟的會員,亦沿襲世界慣例,自1954年起,每年發行「防癆慈善紀念票」義賣,至今仍持續。台灣在民國四0年代、五0年代、六0年代結核病盛行,而醫療資源相對匱乏。當時的防癆協會,積極投入結核病的防治。舉凡教員、學生、三軍將士、一般民眾之X光巡檢,補助政府醫療機構購買諸如X光機,檢驗儀器、病床等等之防癆器材,無役不與,所需的經費龐大,而「防癆慈善紀念票」義賣之收入,用以支注,功不可沒。至民國七0年代、八0年代,醫療資源、政府財政相對寬裕,政府的力量,足以照顧大部分人民時,當時防癆協會「防癆慈善紀念票」義賣的收入,則用於政府較不易照顧的地區,諸如金門、馬祖戰地軍、民X光普查,偏遠地區教員X光普查。至近年來,實施全民健保,醫療資源充裕,就近可得。但是,罹患結核病,而因貧窮致未能得到醫療照顧、生活照顧的個案,卻也屢見不鮮。或因政府法令的框架,致使政府雖有經費,卻無法用於應行照顧之結核病患,亦屢見不鮮。是以近年來,防癆協會「防癆慈善紀念票」義賣收入,則用於照顧罹患結核病而生活困苦者。補助衛生署疾病管制局“都治”計畫中,政府經費未能照顧之個案。

社會是由許多個人組成,彼此扶持、共生。當有人需要被幫助時,本會作為一個平台,集中社會資源挹注其中。藉由「防癆慈善紀念票」義賣所得,照顧罹患結核病、無法外出工作,而造成生活困頓的人。在這些時刻,我們攜手陪伴,走向康復之路。